如果孩子已经确诊为听力损失,家长该如何面对?

导读: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确诊了有听力损失,现在您需要做的是寻求听力康复专业人士的帮助,尽快为孩子选配助听器

家长的心态要及时调整到积极的状态

 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非理智型

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 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

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 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

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 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

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 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

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 ( 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 ) ,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

5. 不敢面对现实:

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

理智型

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为什么要尽早选配助听器?

因为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有一个“三早原则”。幼儿期人类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幼儿出生的8~10个月,它是婴儿理解语言意义的关键期

第二个阶段:1岁半左右,它是婴儿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第三个阶段: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汉语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及早的价值有二,其一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聋儿全面康复和发展建立基础,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康复效果;其二利于充分挖掘、利用聋儿个体残余听力和语言获得的可能性。其实施要点有三,早期发现(early discovery)、早期矫治(early rectification)、早期教育(early education),也有人解释为早期发现和诊断、早期听力补偿和早期教育,这就是目前我国对听力语言障碍幼儿采取的一种干预措施,简称“三早原则”

一般聋儿父母会经历哪些心理反应期,将如何对待这些心理反应呢?

首先,父母可能会进入怀疑、否定诊断结论的时期,有的父母感到震惊,有的可能根本不相信较初的诊断。在他们意识到需要采取正确行动之前,将不惜余力包括时间和金钱,去寻访各种专业机构和医院,或去寻求所谓的治疗偏方。往往不愿意接受听力学专家给孩子所做的听力训练指导和言语康复的培训计划。比如,不相信助听器对改善孩子的听力十分有益,常常错过给孩子佩带合适的助听器,进行言语康复的较佳时期。

   在这一阶段父母应理智地考虑自己的行动,有责任定期带孩子去正规大医院就诊。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疗是可以恢复或提高听力的,如各种传导性耳聋,某些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早期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力求使听力得到恢复或保存已有的残余听力。对这部分耳聋的孩子和目前仍不能通过治疗恢复听力的孩子,父母要认真听取临床医生和听力康复医师给予的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言语训练计划。

  第二阶段父母可能进入悲伤、压抑或愤怒期。这时父母已无法否定现实情况,有的会变得悲哀伤心,有的会对孩子的未来失去信心。每次就诊时可能无法与专业人员详细交谈,不能向专业人员提供孩子日常生活中各种听力表现。不愿意让朋友、邻居和同事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严重听力障碍,不接受别人的善意帮助。比如,不喜欢带孩子接触周围的环境,避免参与别人的交谈,孩子出门也较少,胆小害羞怕接触陌生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较少向孩子提供正常的言语环境。在激励孩子佩带助听器方面缺乏主动性,有些父母即使同意给孩子选配了助听器,并不积极主动给孩子佩带,特别是在孩子不合作或以哭闹反对时,不采取任何有效方法而主动放弃,听之任之。有时还会因一点小事迁怒家人、孩子或工作人员。

   在这一阶段父母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按照听力学家的建议及时、主动地为孩子佩带助听器,注意孩子言行的细微变化,给孩子提供恰当的言语学习环境,经常不厌其烦地与孩子面对面正常交谈,让孩子多接触周围自然环境,多交朋友,与那些已有抚养耳聋孩子经验的家长交流,为孩子提供家庭和情感上的支持,与康复幼教老师携手作好听/言语培训计划。重视每一次随访就诊,能向听力学家提供孩子日常生活中完整的听力学信息,如孩子开始喜欢听什么声音,不喜欢听什么,经常能发出什么新的嗓音声或言语声等等。 

   第三阶段为父母的心理调整期。这一时期父母已逐渐被迫接受现实,学着忍受这一痛苦,已经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开始积极主动参与孩子的听力言语康复行动计划。通常表现为对一切有关耳聋的专业知识非常关心和敏感,收集各种信息,每次随访就诊时会提出许多问题,希望从1~2次的就诊中知道孩子未来的所有事情。比如,耳朵的构造,耳聋的原因,耳聋的分类,那些耳聋可以治疗,诊断耳聋的各项检查有哪些,什么是听力图,什么是言语谱,声音的传导,助听器的构造、使用、防护,聆听技巧,人工耳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因此,在这一阶段父母不能期望在几个月内成为抚养耳聋孩子的专家。要经常参加各种家长教育培训学习,循序渐进地接受这些陌生的新知识,与孩子一起成长。

  每一个家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对耳聋儿童也有不同的态度和需求,但是,较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心以及心理情感上的支持。

  
相关文章:如何为婴幼儿孩子正确选配助听器产品?相关文章:弱听儿童听力检查指南